文登,唐虞为嵎夷地。因秦始皇东巡“召文人登山”而得名。公元568年置县,1988年撤县设市,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为保护文登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传承和弘扬城市传统文化,协调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营建科学发展、精致幸福的特色名城,在威海市行政区划调整和全域发展功能更新的背景下,我院于2020年开展了文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
规划遵循“保护优先、科学合理、文脉传承、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入挖掘文登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分析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提出文登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保护内容和保护框架。明确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同时提出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品质的要求和措施。
召文台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文登市中心,峰山西南侧。街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2015年召文台历史文化街区入选山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目前,街区内保留了多处文物古迹和大量的传统民居。
为了保护召文台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挖掘文化内涵,提升街区品质,促进社会经济与历史文化遗产协调发展,2021年我院承接了召文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
规划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深入调研,提炼街区文化价值,确定“忆时代、韵文化、融业态”的街区定位,划定街区保护范围并制定保护要求。规划将召文台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为文登历史文化价值与城市历史脉络的展示中心,并赋予历史街区新的文化内涵与功能,打造衍生文化产业。
西摩尔商业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威海市环翠区刘公岛南岸西段,街区内主要建筑于1898年至1918年建成,包括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街区内历史建筑融汇晚清和英伦建筑风格,虽然经过时光流逝,自然侵蚀,仍然保持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本次规划,在“因地制宜、分层次规划、注重可操作性及可持续性”的策略指导下进行编制。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重点保护,杜绝破坏传统建筑风貌的活动,开展各种宣传,提高西摩尔商业街的地区影响力。
历史建筑所承载的城市记忆与文化是非其他文化文物所能比拟,其作用就像发黄的老照片,在唤醒城市记忆的同时让人们铭记历史,积淀文化,使城市形象丰满厚重。
栖霞街区,是威海仅存的百年老街。历史老街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历史、彰显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是民众的期盼和呼声。
多年来专家、学者、文人墨客等有识之士的传承保护之声不绝于耳,市民、华侨等威海民众对祖先历史记忆的历久弥新之情经久不衰。我院历史多年深入调查研究,全面贯彻了习总书记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主动研究街区未来发展,受到了一致好评,为政府决策和后期设计提供了充实的设计依据。
东楮岛村建于明万历年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村内现存海草房650间,是宁津街道现存海草房数量较多的村庄之一,也是我国胶东地区海草房保留最完整的村庄,被誉为中国最美古村落。
为切实、全面保护东楮岛村的历史文化遗产,落实、深化国家和山东省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要求,传承胶东半岛的地域文化,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2021年我院开展了东楮岛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
本次规划坚持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民生、有效管理为原则,提炼出了东楮岛村六大历史文化特色和五大历史文化价值,制定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框架体系和村庄整治提升的规划思路,明确了历史格局、街巷空间、文物保护单位、传统风貌建筑、历史环境要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内容和保护要求,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保护管控措施等。
2019年6月,大鱼岛村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大鱼岛村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约2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最大的自然渔村”。
2021年初,我院承接了大鱼岛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项目。项目组成员经过多次现场踏勘和资料收集,深入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确定大鱼村的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并制订保护管理规定,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以及村落人居环境改善措施。
规划在尊重自然环境和保护历史传统特色的前提下,以石头房、传统街巷及海洋产业等历史资源为发散点,结合现代旅游功能的要求,将大鱼岛打造成为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各产业协同发展的具有特色文化的传统村落。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中国优秀文化鲜活生动的实物载体。在复兴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担负着光荣神圣的使命,发挥着强大的支撑作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任重道远,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我院将继续坚持“全面保护、合理利用、永续发展”的原则,加强多方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历史文化遗产全域、全要素的保护和管理。